骑行,感受城市微风

2024年4月2日 · 1469 字 · 3 分钟 · 散文

当站在轮渡的二层,静静享受迎面而来的江风时,原来,通勤可以如此畅快,爱了。庆幸自己收听了那期播客。

周二晚间听播客时,一对台湾省来沪定居的夫妻,谈及最喜欢的出行方式——骑行时,描绘出一幅让人心动的景象。这感受就像2017年某共享单车品牌广告的画面。

当车轮开始转动,就有了风 你穿过城市,骑过弄堂 拐入小径,游刃有余 风经过你,经过脸庞 吹散发梢,不着痕迹 你像一只黄色的飞鸟,越过街道 车轮将你带向目的地 又或是漫无目的 在车上,真正置身于城市中 就更真切地感受到微风、光影,邂逅风情 你不拥有它,你却无时无刻不拥有它 不必等风来,向前,自有微风迎面 感受城市微风

心动不?我心动了。不过,只是憧憬罢了。

次日地铁上,查了查播客里提及的折叠车品牌Brompton,价格瞩目。骑行体验得多好,才配得上如此价格的单车!第一次,我想试试!

我苦没有适宜、可持续的健身项目久矣。尝试过健身房、街跑、家庭练习,均败给时间安排,只能断断续续练习。有效果的健身,均要基于持续练习。晨练爬不起,晚练身体疲惫,且有时要加班,最好的时光都献给工作,挤不出固定时间来健身,谈何持续健身?

哎?通勤地铁换骑行?固定时间,可持续的项目,不影响其他时间安排,第二次,我想试试!

想尝试和挑战自我的内心在胸膛澎湃。择日不如撞日。第二天早上,生物钟都支持我,挑战心很强呀。做完准备工作,骑上扫来的单车,45分钟左右,便来到公司对面的轮渡口,接下来便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骑行,一种传统,又不传统的方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小时候也曾学习过骑单车,不过,人力驱动早已不如机器高效。本以为会被淘汰的交通方式却在共享单车的浪潮中,再火了一把。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通行问题,公共交通达不到的地方,扫一辆单车,便可骑到。

在斯特拉斯堡留学时,一直没弄清楚,为什么这个城市会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市政府还会提供45欧元/年的租自行车服务。这次骑行的尝试,我似乎懂了一部分。

坐公共交通时,看一眼别人似乎都是扰人。眼睛死盯着屏幕,还是互联网冲浪来得更为愉悦。网购和外卖,互联网带来便利,却也让我们陷入虚幻生活。附近性,丧失了。

附近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亲身去熟悉地点附近的人和事物,是一种真实生活方式。它中和了虚幻的互联网生活。

在家和公司的附近性方面,我一直做的很好,但从家到公司的路程中,我的附近性又消失了。这次骑行,让我的附近性得以延展,将两点的附近性连接在一起。我,看到不一样的城市,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

从高中起就开始修建的马路,至今还在修,却不忘开辟自行车道;当初购买第一部智能手机的商场,如今大门紧闭;原来这么近的地方就有一条梧桐树林荫道……我,感受到城市的变迁。

路口红灯转为绿灯时,一位大爷停在前方,迟迟不肯发动他的小电驴。我嘀了他一下。他回过头,与我相视,大手一挥,我便领会其意,从他旁边超过去。他在整理衣服。当我骑过路口不到30米,他又从我旁边风一般超过。你还挺酷!我,感受到人的连接。

至于微风,30多度的天气里,也会拂过你的面。不同于跑步时脸上的大汗淋漓,风没给汗多少留在脸上的机会。倒是骑行的2天,多换了两身衣服。

我一直不太喜欢“坚持”这个词,它意味着需要咬着牙做一件事。当坚持一件事时,每次都是在与自己的意愿对抗,愚蠢。有些人能坚持一件事,并不是他能持续对抗自己的意愿,只不过他不需要咬着牙,便可持续做下去。真正适合自己的项目都是持续的,而不是坚持的。

骑行于我,就是一件持续的健身项目。不仅补充我的附近性,还让我感受到微风,感受到城市微风。

下一步?设定一个骑行次数,达到,然后买下一台该死的Bromp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