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500字写作训练,想到什么写什么。

早晨例行事项

2025-10-17

过去几年,我的早晨一直都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度过,也尝试早起,醒来却不知道要做什么,继续躺倒补觉。多会睡儿总归是好的。不,并不好。整个人早晨像卡住的电脑,运行着,但反应很慢。看到著名神经科学家安德鲁休伯曼的早晨例行事项,相比起“早起有好处”,“早晨你应该做什么”这些毫无根据的绝对性说教,至少他的内容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试试?试试。

关于这份早晨例行事项,有很多版本,很多是那些网络博主自行优化过的。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选择只有5项,最接近休伯曼在博客中提及的版本:

  1. 早上6~6:30am起床,记录下起床时间
  2. 接触阳光,外出散步10~15分钟
  3. 喝水,可加海盐或健康运动饮料
  4. 90分钟的工作,phone off
  5. 做1h的zone 2类运动,洗冷水澡

再基于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体验做些调整和优化。

首先,起床时间调整。我并没有严格按照6:00~6:30的起床时间来,而是调整到我日常清晨第一次醒来的区间6:30~7:00。一方面起的太早大概率接触不到阳光;另一方面,生物钟调节没那么快,贸然提前,强大的睡意反倒会阻止例行事项的进行。

其次,phone off扩大到整个例行事项期间。正如我在习惯改变试验里提及的,习惯的改变很难,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第一次执行时,即发现手机不是必须的。它一直以来都是分神的罪魁祸首,那就不要用了。趁新习惯没固定下来之前,先学会在这段时间里没有手机。有限的需求智能手表完全能够承接。

再者,减少对时间的关注。数字真的能成为人的焦虑来源,让人无法投入,更别说进入心流状态。时间也是数字,过度关注在一定时间内做完某些事,反而会成为完成的障碍,这促使我在细节上继续完善这份例行事项。

在前几次估算哪些散步路线差不多在10~15分钟左右之后,我便不再关注散步时间,每天选一条,走完即可。

90分钟工作,不如说是90分钟专注,做你认为需要专注做的事。这时,我自己做的番茄时钟工具「番茄与柚 TomatoPomelo」便起到作用,3个25分钟的番茄时间,刚刚好。90分钟结束后,要是想继续做,那就做完手头的事,而不是严格要求自己做90分钟。

最后,时间是可调整的。如果完整执行这份例行事项的话,至少需要3个小时。即使早上6点起床,完成也要到9点,后续有安排,比如上班的话,这份例行事项就变得没有可行性。灵活一些,90分钟专注可以变成60分钟,甚至45分钟,运动也可以改成30分钟。重要的是,这段时间是我最井然有序,最易进入心流的。

优化后,我的早晨例行事项:

  1. 早上6:30~7am起床,记录下起床时间
  2. 接触阳光,外出散步10~15分钟,没有电子设备
  3. 喝水,可加海盐或健康运动饮料
  4. 60~90分钟的专注,phone off
  5. 做30~60分钟的zone 2类运动,洗冷水澡

目前这套例行事项运作良好,并没有出现早起毁一天的情况,也没有出现下午很困的情况,我打算再试试,然后再细谈自己的感受。

习惯改变试验

2025-10-13

都说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可怕指的是习惯很难被养成,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其实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习惯,自己像机器一样,具备触发器,遇到特定的情境便会自动执行习惯,完全不需要经过你的大脑,不需要念想,不需要渴望,你就做了习惯。

我最近意识到的一个无意识的习惯便是打开阿B,不谈背后的机制原因是什么,就是老生常谈的短视频成瘾问题,我更多关注的是这个习惯的发生。当我无聊时,打开阿B;当我想放松时,打开阿B;当我想打发时间时,打开阿B;吃饭时,打开阿B。查看去年阿B的年度使用报告,我甚至有个年度全勤奖——每天都打开了阿B。

嘶!我意识到打开阿B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是同类型的其他App,都不曾使我养成这样的习惯,就这么无意识地形成了。阿B确实是还不错的App,尤其是它上面的长视频内容。不过,我的预期是偶尔看看那些高质量长内容,并不打算每天都在它上面花费1、2个小时甚至更长。

这个习惯的可怕之处在于,哪怕手机的桌面没有放它,打开需要到app资源库找。复杂的交互限制,并没有打破惯性带来对打开阿B的渴望,于是,我把阿B从我所有设备上删除,仅剩通过电脑网页端的打开方式,堵死大部分打开路径,留下一个体验不算太好的方式。不完全掐断路径,毕竟我还是喜欢阿B上的一些高质量内容的。

戒断反应就出现了,处于习惯打开阿B的情境时,没有阿B可打开,竟然出现一定程度的慌张,行为上的不知所措:打开手机,到处翻找,关闭手机,如此重复。我意识到,得堵疏结合,慌张是一定的,安全的旧习惯没了,自然需要新习惯的形成。

我开始在这些情境下打开Kindle,看书。为了让自己更容易接受看书的行为,一上来我没有选择那些大部头,而是选择一些轻松的小说,马王爷的故事正合适。刚开始2天,读完《桃花源没事儿》……数月后,阿B就成功被替代,而我也读完4本书,其中还包括一本大部头小说《挽救计划》。

总结这次习惯的改变:

  •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像强力胶水粘着你,无法说改就改;
  • 无意识形成的习惯,更加根深蒂固,改变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生理反应;
  • 改变情境,是改变习惯的第一步。例如回家路上一定会买根烤肠,改变的方式首先是换条路回家;
  • 旧习惯的改变,必定伴随新习惯的形成,可以想想用什么新习惯替代;
  • 堵疏结合,别直接叫停习惯,留下一定的缓冲,伴随新习惯形成后,旧习惯自然会拜拜。

咖啡馆与咖啡馆

2025-10-09

我家门口有两家喝咖啡的地方,一家是咖啡馆,另一家也是咖啡馆。

咖啡馆 S 是咖啡店的集大成者,创造了很多咖啡店的概念和基础,遍布全球。在咖啡店还没遍地都是时,S 作为开创者定下许多基调:第三空间,周边配件售卖……红极一时。到它家喝杯咖啡都能提升自己的格调。缺点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价格真的贵,每年都会传出它不行了,但它依然坚挺。

咖啡馆 T 是咖啡馆 S 隔壁国家创建的咖啡品牌,在中国市场属于后来者,但也凭借自己的风格和单品优势取下一块市场阵地。咖啡上几乎模仿咖啡馆 S,在餐食上下足功夫,几乎独步咖啡店的贝果。近些年来,先后推出贝果三明治、轻食等等餐食,也还不错。

早前,S 几乎独霸一方,喜爱咖啡的我早早就获得S的会员金卡,甚至拥有它的实体金卡。家门口商场翻新时,伴随 S 共同入驻的就有新进入中国市场的T,遂被它的新味道和低于 S 的价格吸引,在T还未提供会员体系时,便迷恋上它。我几乎每日一杯咖啡,S 2杯的价格可以喝3杯 T 的咖啡,不用动脑,即可知我会长期光顾哪家了。

可,不知哪天开始,我去 T 的次数少了,在游离过一段时间后,我的脚步又回到 S ,且越来越多。评论员们依然对 S 不看好,预测这个昔日霸主早日倒塌。可为什么我又会回到 S 呢?

S 的价格没有变,它也意识到自己的价格会成为顾客选择的阻挠之一,但它换了个思路,给经常到它这里喝咖啡的提供优惠,团购、次卡,喜欢的客户更喜欢了,而且是服务没变的情况下。于我而言,这就是我回归的契机。

T 为什么会被我不再去了?就是 S 那些毫不起眼的服务。时间越久,越能考验一家咖啡店服务的基础能力。T 店里座位上的插座一个接着一个坏,这些插座只会被贴起来,或者加个“无法使用”的提示。店里的桌子和地面店员也清洁了,可地面越来越黏,桌子越来越脏,有些甚至是贴的广告导致的。桌子开始一碰就晃,门也坏了一扇,只是贴着一张警示:此门已坏……时间在这家店留下的痕迹太重了。

最近在 S 喝咖啡时,看到店员将一张晃动的桌子翻倒,重新调整桌脚,测试完全不晃动后再摆放好;另一个店员在将桌面贴的广告撕掉后,坚持使用强力清洁剂将未撕掉的部分清除……时间在这家店似乎没留下太多痕迹。

任何一位顾客都更愿意坐在 S 的店里喝咖啡。

Microsoft365

2025-10-08

一年一度的Microsoft 365 家庭车又要续期了,今年空出一个席位,早已被好友预定。我已很久没正儿八经用过Office三件套,上次还要追溯到一年前做AI安全宣讲的那次,那我为什么还继续订阅呢?

家庭组的价格真的不贵,一年才几十块钱。之前经历过需要用Office,却没有订阅的窘境。没办法,作为办公套件,Office三件套依然是最能打的,即使Office已经臃肿不堪,甚至为了遗留的老旧操作习惯,都不愿意改进一下交互,它这种万年不变的产品形式,正是它稳如泰山的原因,稳定也是办公场合的必须。

我是喜欢追求最新的解决方案的,早早接触快捷输入的markdown,替代word;越来越多的工具顺手支持PPT,比如脑图工具 Xmind、设计工具Figma等等,它们的交互更便捷,更轻量;Excel的xlsx更多作为数据存储的格式,能解析其数据的就更多了,所以就用的少了,但Office三件套超强的兼容性是它依然称霸的原因,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合作伙伴发来的Office三件套文件是由什么工具生成的,它都能兼容处理,所以我保留了订阅。

Office就像办公软件里那个兜底的,臃肿但强大。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总会想起它们,用它试试,说不定在它们犄角旮旯的菜单栏里,在它们深不可测的函数里,就会有解决的方法。

每次续期都是需要用Office小伙伴们主动提醒我的,刚好每年续期保持在节假日或者促销季,价格上也有优势,何乐而不为呢?

AI产品不值得长期订阅

2025-10-04

今天讨论一个暴论,所有AI产品都不值得长期订阅,这里的长期在AI时代,并不是很长,指的是年度,年度订阅不值得。

最早Netflix折腾出订阅制,产品提供方能够获得持续的收入,用户能够降低单次购买的费用,这套盈利模式很奏效,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发扬光大,现在各种各种的产品均推出月度、季度、年度、甚至双年度的订阅计划。

按照经验主义,我们习惯订阅年度计划,因为它整体更便宜,并且一年的时间里,市场上很难出现翻天覆地的挑战者,足以让我们换掉自己订阅的产品或服务。

如今的AI时代,一切有所不同。当前的AI大模型,还处在大混战时代,没有谁能够说自己在某个市场能一直一枝独秀,可能过1个月,就被竞争对手超越。变化之快,犹如当年军阀混战时期,今天某将军攻下城池,明天可能又易主。

AI原生产品,如ChatGPT、DeepSeek等等,他们是AI能力的底层。AI是个非常烧钱的项目,后来者很难通过从头开始烧钱,追上这些不断竞争的早发者的脚步。长期订阅AI原生产品家的服务自然不太会吃亏,更何况不少目前还是免费的。

非AI原生产品的服务,指的是依赖前面提到的底层AI能力的产品服务,订阅就要掂量掂量。不确定因素太多,已经出现的事故有,严重的,Windsurf被Anthropic断粮,直接导致Windsurf订阅者权益受损,大量出逃。

非AI原生产品的服务大都受制于底层AI的能力,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服务的能力就变化得特别快。Cursor在AI编程这块儿曾经处于领先状态,我也一度犹豫要不要年度订阅它。最终没有,因为在AI编程领域出现新的挑战者,Claude Code CLI,这种直接改变产品模式的挑战者,让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所有AI编程的厂家纷纷都推出自己的CLI,包括Cursor自己,这一切都是不到半年里发生的。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至少在目前的AI时代初期,更新速度会让年度订阅黯然失色,钱只有在产品服务大差不差时,才是考量。面对AI疯狂的迭代速度,需要保持订阅的灵活性,以保证自己始终获得最好的AI服务,月度订阅反而更有性价比。

保持手感

2025-10-01

开发语境翻译工具「译境TransContext」,在技术选型时,有刻意去挑战自己从未触碰过的技术,设想上基于上次开发「番茄与柚」时的经验,像垒积木一样,继续提升自己的技术广度,但没想到仅距离上次开发1个月之久,自己竟然有些生疏。面对之前使用过的方法和内容时,出现卡壳。

在看篮球新闻时,提及篮球运动员在休赛期,即使外出参与非篮球活动,仍会找球馆练习,保持手感。

手感?对,手感。换到编程上,可理解为写代码的感觉。对开发者来说,若想保持自己开发时的高效,持续不断的代码练习必不可少。神枪手是拿子弹喂出来的,运动员是持续练习来保持自己的势头。拓展到任何事项上,若想成为一件事项的专业资深人士,持续去做,保持手感,自然必不可少。

这启示着我们,生活中能抓住的事其实很少。时间有限,若想在一件事上保持手感,持续投入大量时间是必须的。巴菲特在给他的私人飞行员迈克弗林特做生涯目标减法时,弗林特想法是把25个目标中,前五重要的先做,剩下的找时间做,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巴菲特却说,只做那5个,剩下的不要再碰了。

怎么理解这个重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标准,或许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寻找。不过我觉得有一个点是必须的。不能只看社会标准的这件事好,很多人喜欢,而是对自己来说,你对这件事是有兴趣的,至少你做的时候不会痛苦到想要放弃。

保持手感需要花大量时间投入,且过程会很枯燥,若没有兴趣,热情,很快就会无法忍受这件事。一件事,哪怕再好,无法持续下去,何谈保持手感?何谈成为资深专业人士?

至少现在感觉,自己能持续把开发这件事做下去的,那就保持手感吧。

Kindle的保有量

2025-09-29

Kindle退出中国市场已经2年,没想到保有量依然非常可观,这里的保有量不是指现在躺在家里吃灰的设备,而是依然活跃使用的保有量。

我自然没有官方的数据,不过,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如何使用局域网的方式给Kindle导书的教程文章,让我惊讶于还有这么多人在使用Kindle。

这种感受不是阅读量带给我的,而是后台实际的评论,甚至还有身处海外的朋友向我提问。对于确有所求的,我自然也报以解答;当然也不乏让人血压升高的评论,好歹先把文章读完再来评论。

写这篇文章,完全是从我的个人需求出发,提供一种可以把书传到Kindle的方法罢了。Kindle的电量够持久,自然不会随身携带它的数据线,更何况它的接口也过老,为了传输还要再找个转接口,得不偿失。

现在耳机逐步从有线过渡到蓝牙等无线传输方式。Kindle为啥不能?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没想到这篇教程会被这么多人阅读(写此文时,已有超过2.2次阅读)。那些在后台留言表示有所帮助的,能帮到他们真的很高兴,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依然在使用Kindle阅读。

喜欢读书的人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Kindle、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这些都只是载体,书中的内容被人阅读并传播,这才是书的意义吧。

门牙拯救者

2025-09-27

今天,我是门牙拯救者。不是拯救我的门牙,我的门牙好着呢,是我外甥女的。

小朋友处在换牙期,几颗门牙早早离场后,新的门牙迟迟未能发芽成长,据说已快有3月之久,急得我姐想尽各种办法,均没有明显效果后,想起自己小时候她舅舅的神之一手——摸牙。

一些成名运动员也会在夺得冠军后,痴迷一些玄学的操作,比如守护自己的汗巾,带着就能一直夺冠。同理,束手无策之际,我姐想起自己小时候门牙掉落后,也是迟迟未长,于是找来舅舅摸牙,成功长出茁长的门牙。路径可行!于是找我帮忙。

是不是玄学,有没有科学道理,我倒不在意。作为小朋友的舅舅,若仅仅是摸牙,就能让娃长出以后能帮她吃上美食的门牙,何乐而不为呢?并且,我也想体验这摸牙到底要经历哪些环节?比如要不要先念个咒语?要不要沐浴更衣?

我兴冲冲,早早来到接头地点,等待着成为“门牙守护者”。外甥女登场,看到我笑了笑,露出缺了门牙的牙床。娃瘦了,我想可能是缺了门牙,没能吃上好吃的吧?脑中闪过啃着大棒骨的画面。

来到洗手池,好好洗了洗我的手。即使知道我的手还算干净,但也清水洗手,涂上洗手液,再清水洗手,如此两遍,生怕影响摸牙的魔力。

待清洁完,按照我姐教的手法,在小朋友的牙床上摸了一下,礼毕!倒也挺快,还没我洗手时间长,剩下就是静待效果。

还挺有意思的。衷心希望外甥女的门牙健康成长,长出来,舅舅带你去啃骨头!

16GB开始力不从心

2025-09-26

2021年末购置这台MacBook Pro时,更多考虑的是CPU,当时Mac刚更换M系列芯片,注意力都在那里,其他配置都是够用就行,尤其是RAM,8G依然是大多数的选择,16GB属于已算是比较高的配置,毕竟最高只能选配到64GB。配合M系列芯片的技术可以将部分硬盘空间调用为临时RAM,16GB够用。如今,哪怕是开发者,16GB依然够用。

那为什么我说不够用了?AI来了。

更多AI相关的功能开始随着macOS进入设备,比如打开一张图片可以直接OCR图片中的文字,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要达到潜移默化的本地效果,大量进程开始在后台占用RAM。通过自带的活动监视器,观察未打开任何应用程序的Mac,16GB的内存已经能占去将近8GB的RAM,再多开几款功能强大点儿的效率工具,内存很快就会触碰到16GB的临界值。即使这样,Mac依然不会出现明显的卡顿。

问题在于端侧AI大模型,或者说本地大模型,这也是目前Apple Intelligence一直体验不尽人意,或者干脆推迟的原因。在设备端跑大模型,一般是将大模型载入到RAM中去执行任务的。以我16GB RAM的Mac为例,开源的gpt-oss-20b,大小不到12GB,关闭所有应用时,在限定上下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不过稍长一些的上下文就不行了,轻则导致系统卡住一会儿,重则直接重启。太小的模型则无法达到效果,我试过几款专为移动端设计的模型,单模型效果很差,需要做大量优化工作。

使用不到5G的DeepSeek R1,偶尔也会因为开的程序太多,出现延迟。连Ollama这款专为本地运行大模型设计的App也注意到用户设备能跑动的大模型太有限,在0.12版本中推出Cloud模型服务。

要么放弃对于自己数据的完全掌控,选择云端大模型,要么就换更好的设备,几乎成了大模型的唯二选择,与我来说再撑撑,就换个RAM更大的Mac。

6年后的突然回复

2025-09-25

在看公众号读者回复时,意外发现有人回复2019年写的为了读书,去书店,甚是惊喜,没想到有人能读到6年前的文章,更别说给我留言。

2019年觉得书店会好过图书馆,有格调,能聊天,喝咖啡。如今2025年的书店,比如西西弗,很多书都被塑封起来,零散的几本,却不再崭新,喝咖啡的环境也就那样。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却是大量新书上架。广州各区图书馆只需一个身份证就可借阅40本书,80天的免费借阅期。时间可以改变很多。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书店已不那么书店,短短几年,去书店买书的更少了。以半价网购图书,看电子书,成了更多人的选择。书店单纯卖书已难以为继,多元化成为出路,作者签售会、专属IP限量发行书目、二次元IP、周边……开书店是商业行为,盈利为目标,无可厚非。只是于我而言,不再是当年找读书氛围的那种书店。

虽然我依然保留着到一个城市,必去当地书店看看的习惯,该行为更像是我的肌肉记忆,一时半会儿还未改变。想起一次在成都旅行时,找到一家“书店”,结果是个写信的地方,店里一本书没有,笑了。

再说书店里的咖啡馆,与我当初想去书店找找读书的感觉相近,书店的咖啡馆里如今坐满被家长带来写作业的小朋友,也许书店的氛围能够熏陶到这些孩子?或许吧。只是指导作业时,不自觉提高的嗓门儿,让人觉得头胀胀的。

是啊,时间可以改变很多。别说社区图书馆,我早已成为电子书大军的一员。看着正放在手边的Kindle,至少,我还在读书,这不会变。

CrossOver25和三国志的爱恨情仇

2025-09-22

将macOS升级到最新的26版本:Tahoe,运行CrossOver时,发现Mac发烧严重,比跑本地AI大模型时,还要烫上些。想来当前的CrossOver版本,还停留在2年前发布23.6,可能兼容性差了不少,便立即更新至最新的25.1。

照旧打开古董级游戏《三国志11PK》,看上去似乎一切正常,但当看到城池和队伍的旗帜那块儿成了一块白色时,我愣住了,笑了起来。果然还是架不住时代的不断前进,这些老游戏若是无人去适配新的系统,自然会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Bug。

上世纪的《三国志9PK》因为当年在背景音部分,使用比较hack的方式实现,玩儿的时候总归缺少点味道,渐渐在收藏夹里吃灰;《三国志10PK》更难,已无法打开。唯有这《三国志11PK》当年虽然批评声不少,但似乎还是不少玩家独爱。Crossover上依然会有人时不时测试对它的兼容性。不过,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给它打上不推荐安装。

光荣也不给力,对,现在不叫光荣,早变成KOEI TECMO,推出一个集三国志9和11所长的三国志8 remake,结果毁誉参半,骂声连篇,还不如学自家的另一款游戏《大航海时代4PK》,修修Bug,画质适配现在的新系统,底层都不用改,那样老玩家们至少可以在新系统上回忆回忆当年在游戏里的意气风发。

Crossover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去兼容那么多老游戏,当年众多游戏开发过程中有太多邪修方法,兼容不过来的。

没有旗帜,就没有旗帜吧,至少游戏里哪个是自家的,还是能看得出来的。而且不是每天都玩儿,偶尔拿出来过过瘾罢了,够用就行。

《毕业作品都去哪儿了?》

2025-09-20

今天去油罐艺术中心,看了想想工作室策划的展览《毕业作品都去哪儿了?》,以往只能在短视频中看到这群艺术家的作品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次终于有机会线下见到他们,自然乐意前往。

艺术家还是那群艺术家,只是见到真人时,果然有不一样的感受。当他们从幕后走向今天的开幕式时,我从远处第一个认出的是贻武,他比视频中的要更加壮硕,不愧是这群艺术家中的“大爷”,老成,且有安全感;一口鲜奶油也来了,安安静静在侧幕,不是非得在台上才光彩夺目,台下陪伴着共同努力的伙伴们,也是另一种光芒。

翔还是当初的翔,没有忘记初心,老徐说这个展是翔提议的,他觉得有意义就掏出工作室攒的钱做了,就像这个工作室的名字一样,想想工作室,作为工作的两个主心骨,他俩一直没有放弃艺术家的理想主义,于是才有了这次展览。

得幸于同行的朋友也熟识想想工作室,在整个观展过程中,我们也讨论了很多。

翔是不是工作室油画最厉害的?这是同去的小伙伴问我的。实话说,我也不知道。相比于严格艺术中的那些笔触、手法之类评判厉不厉害的标准,我觉得翔更厉害的是,他没有拘泥于艺术家这个身份,从最早工作室的财务,到现在近似于这群艺术家地主心骨(我是这么认为的)。他是那个领导者、领头羊,引导着一群喜欢孤独,却又有些怀才不遇的艺术家走上台,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喜欢。但他又总是乐于让出舞台的聚光灯,在旁边静静地站着,我觉得这才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谁能买走他们的作品?朋友看展时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希望来个有钱人把他们的作品买走。是啊,这也是这群艺术家们想的:能在毕业时,做出一炮而红的毕业作品,被人买走收藏。可现实是骨感的,大多数艺术家都难以为继,就像覃斌在现场说的,要是翔他们没叫上他,他大概就会在做完第二专业的毕业作品后,从此封笔。

为什么艺术家的作品没有人买呢?一方面就像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区别一样,艺术家做出的作品,大都是自我的表达,买家至少得和艺术家产生共鸣,才会有去买的欲望。而设计师就是乙方,甲方买家提出什么样的需求,作品就做成什么样,买家自然会买单。

想想工作室现在在做的,并不是把这群艺术家变成设计师,而是在保留艺术家自我表达的同时,想办法让更多的人去和这群艺术家产生共鸣,寻找一种纯艺术和市场的平衡。这样才会在如今迅猛的AI生图大环境下,找到新的空间和价值。

WinRAR.exe.rar

2025-09-19

古早互联网上曾经有个非常简短,但经典的笑话:WinRAR.exe.rar。今天这个笑话就由我使用的AI完美复刻了。

先解读“WinRAR.exe.rar”,这是一个典型的死循环:电脑里没有压缩软件,便到网上下载一个WinRAR的exe安装包,结果这个exe的安装包被压缩在一个rar格式的压缩包里。换个说法就是,你缺把剪刀,于是买了一把,结果那个剪刀的包装需要用剪刀打开,简直滑稽。

再说回我今天碰到趣事,从结果来看,是很典型的AI幻觉问题。我向AI提了一个编程的需求:写一个应用,这个应用采用python语言的特性,在电脑上开启一个http server。说人话就是,连在同一个路由器上的其他设备,可以通过开启的网址,访问这台电脑上的文件夹。

很多编程语言都有http server的特性,比如python、node.js。Mac本身自带python,便成了首选。我把这个需求提给AI后,它一通操作后,给我生成一个python格式的文件,并贴心地告诉我,你可以通过命令行工具,使用python的命令打开这个应用。

问题是,这个应用的本意就是为了方便不懂编程语言的用户,直接点击几下就完成操作的,并且,第一步就是检测该电脑有没有安装python。结果你的本体是个需要使用python命令打开的python文件?!那我创建这个应用的意义何在?

没想到AI幻觉的问题居然意外复刻WinRAR.exe.rar这古早的互联网笑话,便在这里记录一下。

缘何而起?

2025-09-15

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缘起,那么「每日500字」的练习计划当然也会有一个由头。

这个由头主要是我发现,我有些丧失了表达能力。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周写7篇文章,无论是洋洋洒洒的文字,还是简简单单的情感表达。

写作现在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生理上会对抗的东西。开头难,写的过程当中反复确认,斟字酌句,逻辑要连贯…………

我渴望找回当初那种写作的感受,敲击键盘,思绪随之而来,文字就出现在屏幕上,就像最近复看电影《社交网络》时,其他的任何场景我都没记住,就记住主人公喝着酒,码着字,写着代码,那可能是我最喜欢的场景吧。

既然现在无法码字成文,思绪也会断,那干脆先从简单的开始,在我个人网站的角落,开辟一个新的位置,供我重新找回那种码字的畅快。

随便写,不用连贯,不用成章,不管字数,嗯,我可能得改一下这个计划「每日500字」,不过懒得改了,500只是一个约词,并不是说每次我都要写出500字,而是不用成章,不用瞻前顾后,可能我会把一句前后矛盾的话写出来,可能我会重复一个意思,管它呢。

先写出来才是我的目的,生理上不再这样那样的对抗,或许不久的将来,我就能找回当初那种酣畅淋漓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