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作品都去哪儿了?》
今天去油罐艺术中心,看了想想工作室策划的展览《毕业作品都去哪儿了?》,以往只能在短视频中看到这群艺术家的作品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次终于有机会线下见到他们,自然乐意前往。
艺术家还是那群艺术家,只是见到真人时,果然有不一样的感受。当他们从幕后走向今天的开幕式时,我从远处第一个认出的是贻武,他比视频中的要更加壮硕,不愧是这群艺术家中的“大爷”,老成,且有安全感;一口鲜奶油也来了,安安静静在侧幕,不是非得在台上才光彩夺目,台下陪伴着共同努力的伙伴们,也是另一种光芒。
翔还是当初的翔,没有忘记初心,老徐说这个展是翔提议的,他觉得有意义就掏出工作室攒的钱做了,就像这个工作室的名字一样,想想工作室,作为工作的两个主心骨,他俩一直没有放弃艺术家的理想主义,于是才有了这次展览。
得幸于同行的朋友也熟识想想工作室,在整个观展过程中,我们也讨论了很多。
翔是不是工作室油画最厉害的?这是同去的小伙伴问我的。实话说,我也不知道。相比于严格艺术中的那些笔触、手法之类评判厉不厉害的标准,我觉得翔更厉害的是,他没有拘泥于艺术家这个身份,从最早工作室的财务,到现在近似于这群艺术家地主心骨(我是这么认为的)。他是那个领导者、领头羊,引导着一群喜欢孤独,却又有些怀才不遇的艺术家走上台,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喜欢。但他又总是乐于让出舞台的聚光灯,在旁边静静地站着,我觉得这才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谁能买走他们的作品?朋友看展时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希望来个有钱人把他们的作品买走。是啊,这也是这群艺术家们想的:能在毕业时,做出一炮而红的毕业作品,被人买走收藏。可现实是骨感的,大多数艺术家都难以为继,就像覃斌在现场说的,要是翔他们没叫上他,他大概就会在做完第二专业的毕业作品后,从此封笔。
为什么艺术家的作品没有人买呢?一方面就像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区别一样,艺术家做出的作品,大都是自我的表达,买家至少得和艺术家产生共鸣,才会有去买的欲望。而设计师就是乙方,甲方买家提出什么样的需求,作品就做成什么样,买家自然会买单。
想想工作室现在在做的,并不是把这群艺术家变成设计师,而是在保留艺术家自我表达的同时,想办法让更多的人去和这群艺术家产生共鸣,寻找一种纯艺术和市场的平衡。这样才会在如今迅猛的AI生图大环境下,找到新的空间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