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例行事项
过去几年,我的早晨一直都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度过,也尝试早起,醒来却不知道要做什么,继续躺倒补觉。多会睡儿总归是好的。不,并不好。整个人早晨像卡住的电脑,运行着,但反应很慢。看到著名神经科学家安德鲁休伯曼的早晨例行事项,相比起“早起有好处”,“早晨你应该做什么”这些毫无根据的绝对性说教,至少他的内容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试试?试试。
关于这份早晨例行事项,有很多版本,很多是那些网络博主自行优化过的。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选择只有5项,最接近休伯曼在博客中提及的版本:
- 早上6~6:30am起床,记录下起床时间
- 接触阳光,外出散步10~15分钟
- 喝水,可加海盐或健康运动饮料
- 90分钟的工作,phone off
- 做1h的zone 2类运动,洗冷水澡
再基于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体验做些调整和优化。
首先,起床时间调整。我并没有严格按照6:00~6:30的起床时间来,而是调整到我日常清晨第一次醒来的区间6:30~7:00。一方面起的太早大概率接触不到阳光;另一方面,生物钟调节没那么快,贸然提前,强大的睡意反倒会阻止例行事项的进行。
其次,phone off扩大到整个例行事项期间。正如我在习惯改变试验里提及的,习惯的改变很难,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第一次执行时,即发现手机不是必须的。它一直以来都是分神的罪魁祸首,那就不要用了。趁新习惯没固定下来之前,先学会在这段时间里没有手机。有限的需求智能手表完全能够承接。
再者,减少对时间的关注。数字真的能成为人的焦虑来源,让人无法投入,更别说进入心流状态。时间也是数字,过度关注在一定时间内做完某些事,反而会成为完成的障碍,这促使我在细节上继续完善这份例行事项。
在前几次估算哪些散步路线差不多在10~15分钟左右之后,我便不再关注散步时间,每天选一条,走完即可。
90分钟工作,不如说是90分钟专注,做你认为需要专注做的事。这时,我自己做的番茄时钟工具「番茄与柚 TomatoPomelo」便起到作用,3个25分钟的番茄时间,刚刚好。90分钟结束后,要是想继续做,那就做完手头的事,而不是严格要求自己做90分钟。
最后,时间是可调整的。如果完整执行这份例行事项的话,至少需要3个小时。即使早上6点起床,完成也要到9点,后续有安排,比如上班的话,这份例行事项就变得没有可行性。灵活一些,90分钟专注可以变成60分钟,甚至45分钟,运动也可以改成30分钟。重要的是,这段时间是我最井然有序,最易进入心流的。
优化后,我的早晨例行事项:
- 早上6:30~7am起床,记录下起床时间
- 接触阳光,外出散步10~15分钟,没有电子设备
- 喝水,可加海盐或健康运动饮料
- 60~90分钟的专注,phone off
- 做30~60分钟的zone 2类运动,洗冷水澡
目前这套例行事项运作良好,并没有出现早起毁一天的情况,也没有出现下午很困的情况,我打算再试试,然后再细谈自己的感受。